《我爱苏东坡》
童声合唱欣赏
↓↓↓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096btppc&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为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的主要活动之一,11月23日下午,东坡遗址遗迹地城市交流会与文旅发展座谈会在眉山举行。
来自四川眉山、河北栾城、河南开封、陕西凤翔、浙江杭州、山东诸城、江苏徐州、浙江湖州、湖北黄冈、江苏宜兴、山东蓬莱、安徽阜阳、江苏扬州、河北定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江苏常州、河南郏县等全国18个苏东坡遗迹遗址地旅游、文化等部门的代表、国内部分旅游专家参会。
座谈会中,与会人员一致通过了《东坡文化传承与当代城市发展 眉山宣言》:让东坡文化 “传下来”,走入当代;让东坡文化“融进来”,走进心灵;让东坡文化“活起来”,走进民间;让东坡文化 “火起来”,走向世界。18市还达成协定,将在文旅融合、东坡文化推广、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是呀~~
苏东坡生于眉山,
长于眉山,
19岁首次离开家乡,
一生辗转各地,或做京官,
或任知州、或居谪地,
西北至凤翔,东南至海南岛,
漂泊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遗址遗迹遍布数十个城市。
1037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0岁时他随父亲赴京赶考,从此这个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成为他再也没能回去的故乡。但他的到来与离开都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永远的文化印记。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四京府之首,是北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便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在苏轼的家中,他的叔叔和舅舅们都已做到了这一点,只有他的父亲苏洵,屡战屡败,名落于孙山之外。
仁宗嘉佑元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五六年,他又要上路了,只不过与以往的形单影孤不同,这一次,是父子三人。在苏洵的心中,除了对自己功名的那点不甘心之外,更多的是增添了对自己这两个儿子前程的期待。
终于,苏轼和他的父兄三人都顺利地通过了初试。接下来是最为关键的殿试。那一年的主考官正是文坛领袖欧阳修,题目是为政的宽与简。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卷子时,眼前一亮,顿时被这个年轻人质朴的文风和犀利的见解吸引住了。当然,欧阳修在当时并不知道这张卷子的主人是谁,欧阳修拿着这张没有姓名的试卷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他又把这篇文章传于其他的判官,众人一致击节叫好。
毫无疑问,这本应该是一张位列头名的试卷,然而欧阳修却自信地认为,在当世众多的举子之中,能够写出这种出类拔萃的文章的,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人。于是,为了避免别人说自己偏袒的闲话,欧阳修将本已题向头名的笔锋一转,给了一个第二名。苏轼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做天下第一的机会。 就这样 苏轼试开封府举人名列第二。
正当年轻的苏轼“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时候,一个噩耗从千里之外的家乡传来:母亲去世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母丧过去了,苏轼决定和父亲、兄弟举家东迁开封,离开这片伤心地。
苏轼的第一份叫做凤翔府判官,这位笑傲官场的千古英雄便是从凤翔这片黄土地,迈开了出仕的第一步。凤翔,位于今日陕西省宝鸡市的附近。这是苏轼夫妇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兄弟,独立在外生活,日子非常难过。
在凤翔,苏轼不仅留下了卓著的政绩,还疏浚了造福后代的东湖。当地人都说:“苏轼为凤翔办过许多好事,但大多都是老祖宗受益,唯有这东湖的一池秀水,滋养了凤翔近千年的文脉,为地方涵养出众多饱学宿儒之士,也成就了众多传唱千古的精彩文章。扩建东湖,可以说是苏轼为凤翔做过的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件好事。”
凤翔三年,改革衙前之役、查决囚犯、赈济灾害、修筑东湖、为发展凤翔酒业呼吁奔走,这些都是苏轼为凤翔人民做的实事好事。可以说,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让胸怀“致君尧舜”理想的书生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的蜕变,仕途的历练让苏轼的政治主张开始走向成熟。
凤翔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起点,仕途为苏轼的文学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凤翔八观》、《石鼓歌》、《太白山早行》《王维吴道子画》等130余篇诗文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佳作都成于凤翔。苏轼为凤翔留下了一笔厚重的文化遗产,他的文风和学风,也极大地影响和激励了凤翔一代代学子。
苏东坡曾两度到杭州做官,分别任通判和太守之职,前后约五年时间,就是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苏东坡在杭州的历史上留下了整治西湖的记载,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元1071年,为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他主动请求赴杭州任通判。在任期间,革旧创新,移风易俗,尽心尽力为百姓办好事。怀着一颗救世济民的心,苏东坡走遍了杭州的每一寸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印下他的足迹。
与传奇故事。密州(今山东诸城)也是他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程。
公元1074年,苏东坡调任密州做太守。任职的几年间,东坡依然抱着一颗经世济民之心,为这里的百姓鞠躬尽瘁。密州是他大展身手之地,也是他回忆往事、感叹人生的地方。妻子王弗逝世十年后,苏轼在密州这片远离故乡的土地上,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凄凉现状的悲叹,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纵如此,苏东坡依旧豪放旷达,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气风发,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
追寻东坡在密州的足迹,必定绕不开超然台。超然台位于如今的诸城市内,苏东坡在密州时,对超然台情有独钟,还创作了《超然台记》以歌颂其壮观。据当地人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便是在此台上一气呵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诗已成为中秋月圆夜时人们所吟咏的经典。站在高台上,我们只为俯瞰到的城市景象而惊叹不已,东坡却与明月对话,生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景。手捧书卷诵其词,无法感同身受,唯有身临其境,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其词之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这是我们追寻苏东坡足迹的缘由之一,也是我们继续重温历史并回到现场的源源动力。
苏轼的足迹又踏上了徐州这片土地,那时的徐州,正在为黄河的水患困扰不已。苏轼上任后的三个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浩浩汤汤地来了苏轼亲自来到抗洪第一线,布衣草屦,结庐城土,几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全城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避免了一场大水灌城的惨剧。
苏轼为了防止大水的再次威胁,一方面筑堤固岸,一方面加高城墙,并动工在城东门的要冲处建造了一座二层高楼,因为“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那一年的重阳佳节,苏轼大宴宾客,举行典礼,庆贺黄楼的落成,并高兴地写下《九月黄楼作》一诗留为纪念。从此,黄楼便成为徐州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处名胜。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东坡在徐任职期间,不仅给徐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如黄楼、快哉亭、放鹤亭、东坡石床、苏堤等,而且还对徐州风土民情有着美好的记述,传承着徐州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期间,他写了170多首诗词,特别是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放鹤亭记》,它记述了云龙山隐士张天骥筑亭放鹤的实际,赞颂了清远出尘的山林隐逸之乐,张扬着一股冥思哲想的穿透力。这些,对徐州悠久文化品格的形成和铸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苏轼罢任去湖州时,彭城父老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扳援在苏轼的马前,他们捧蓝献花,洗盏呈酒,为这位使君祝福。苏轼激动不已,挥泪写下了《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斩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滴泪,流不到,楚江东。
在湖州苏轼仅仅做了三个月“父母官”。七月底就因“乌台诗案”被御史台派人逮捕进京。尽管只有短短的三个月,却让苏东坡过足了山水瘾,留下了七十多篇诗文,也让湖州百姓记住了这位祈雨祷晴、悯农又贪嘴爱玩的太守。
苏轼到湖州后,王安石罢相已有
41 39325 41 16266 0 0 5966 0 0:00:06 0:00:02 0:00:04 5966年,正在南京隐居。苏轼又重燃起了政治上的希望。他不停地向神宗上表,向他汇报民间的疾苦以及自己的主张。神宗皇帝每每读完,就如同他父亲当年一样拍案叫好。但同时这些也引起了那些小人们的恐慌,他们感到了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威胁,于是他们便纷纷登场,把苏轼的诗集以及在湖州的谢表呈给皇上,并摘出其中的语句断章取义地讲给皇上听,说苏轼如何如何对朝廷不满,又如何如何影射圣上。首先是御史舒亶,接着是李定,随后又是一批的小人纷纷跟进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拿出苏轼的诗、词、文章,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其中还有不少曾经巴结过苏轼,结交过苏轼,甚至本身就是苏轼的朋友。其中一位就是苏轼的朋友、《梦溪笔谈》的作者、大科学家沈括。他拿出来检举的诗,竟然是苏轼和他在某一处分别时,特地写给他的留念。这样的科学家竟然这样小肚鸡肠没有胸怀实在令人心痛。。。一个小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堆小人合起伙来,破坏力是无穷的。于是当年7月官差用锁链凶残地拷走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自发来送行的湖州百姓站在路的两旁泪流满面,默默无声。这是公元一零七九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中国文学史上最昏暗的一天。持续四十多天的拷打,逼供。最终成就了这场著名的“乌台诗案。”贬谪黄州。
黄州即今湖北黄岗,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本次贬谪是苏轼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其结果是他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黄州,苏轼每月只能领到一点生活费,全家人的吃往都依靠以前的积蓄,好在黄州当时各样物品都极便宜,但生活实在艰难。于是他在黄州城东一块不大的废旧土坡上,亲自开荒种地,搭建草屋,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黄州的生活异常艰苦,但是在苏轼的笔下,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对于物质上的窘困已经毫不在意,从此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这里没有朝堂上那些尔虞我诈的大员,没有追逐在身后的那些蝇营狗苟的政客,每天与朋友谈论不是国家大事而是耕种的方法,烹调的技巧以及天南海北的逸事,在这里可以与喝酒吃肉,嬉笑怒骂,好不痛快!四年这样的生活,让苏轼也爱上了这种艰苦而恬静的日子。以至于在皇帝开恩把他调到条件更舒适的汝州时,他竟有些犹豫不决,恋恋不舍。
五十六岁那年,苏轼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苏轼在《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写有:“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是苏轼得知买到田的消息而高兴,可他的政敌诬为是先帝死讯而高兴。其实这诗写在皇帝死前,有据可查,但要诬陷什么事都可能成为罪证。苏轼感到“群小侧目,必无安理”。而自己又不能“随世府仰,改其常态”。便多次上章高太皇太后,要求“引嫌求避。”离开朝廷。八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制诰兼仕读出知颍州。
苏轼到颖州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八丈沟开挖工程。由于前些年,开封连年遭遇水灾,颍州周边的几个地方也闹水患,他们主张开挖八丈沟, 苏轼经过对颖河和淮河实地测量和考察,取得了系统的水文资料,即八丈沟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涨时高于八丈沟上游蔡口水位八尺五寸,淮水势必倒灌。事实证明开挖八丈沟,既解除不了陈州水患,而上下游来水,并在颖州横流于是苏轼坚决反对开挖八丈沟。 最终朝廷相信了苏轼,决定停工,八丈沟停挖,颖州至少免除了十八万夫役和三十七万贯石钱米。
苏轼颖州出任军州事,不到一年,又被调往扬州出任军州事。苏轼在扬州任上仅半年光景,时间虽短,但他努力革新鼎故,做了几件深得人心的好事。
扬州的路上就开始搞调查,访问农户了。见老百姓皆为“积欠”(每年所欠官税)所困,有的甚至为催交“积欠”而远走他乡成为流民。苏轼一到扬州,奋笔疾书,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一直到七月,皇帝诏书终于传来:“不论新旧,各种积欠一律宽免一年”。苏轼为民请命终于取得成功。虽说各种积欠并没有免除,只是放宽期限一年,但老百姓也可以喘一口气了。
五十八岁那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九三年的八月,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闰之在京城去世了,这对苏轼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还未待从悲伤中缓过来,一个月后,又是一纸调令,命他去定州出任军州事。他从此与定州、定窑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定州(定州路统辖定州、保州、深州、祁州、永宁军、顺安军、安肃军、广信军。地域相当今天保定大部和石家庄、衡水一部)为古中山国,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宋代为边防重镇。
苏轼到达定州后才发现,这里市井萧条,边防薄弱,军人松散,军纪败坏,他用了四个字概括:“不堪开眼”。很快投入到政事的治理工作中。由于朝廷忙着朋党之争,皇帝又听而不聪,致使灾民遍地,边防建设几乎废弛。这些偏远地区军政腐败,兵饷过低,军营破烂,官兵贪污盗窃酗酒赌博,此种情况,士兵毫无战斗力可言,强弩一旦入侵,将会不攻自破一败涂地。苏东坡来定州第一件事情就是整饬军纪,加强军队的战斗力。这个大诗人身着戎装威风凛凛地在军营里发号施令,严惩了一批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官吏,对罪大恶极者斩首示众。为了加强边防建设。还增修弓箭社,苏东坡一面奏请朝廷,加强禁军边备,另一方面组织各村各庄弓箭社,青壮年人组织起来,“带弓而锄,佩箭而樵”。边生产边备边,遇有敌情,击鼓相召,顷刻可招致千人赴前自卫。外患消除,苏大人接着要治理内忧,发展生产。一方面,为了安抚百姓,明令禁止苛捐杂税,免税五谷。并两奏朝廷:实行“粮米减价”和“开仓贷米”,让农民“侯丰年以还新官”。这样,“不惟乘此饥年,人户缺食,伏加赈济;又使官中却得好白米充军粮支遣,及免年深转至损坏,尽为土壤。”另一方面,开荒种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坂、东坂、南宋、大西丈一带地势低洼,有黑龙泉、白龙泉、和一些无名小泉,一片荒芜,水草丛生。苏东坡巡访到此,发现两千多亩水地荒得可惜。灵机一动,何不开发种稻田,于是“南稻北移”进稻种,授技术。于是,千顷碧绿,农貌大为改观。百姓赞曰:苏公仅知定州不到半年,却为民造福无限。
公元一零九四年,苏轼已经年近花甲。苏轼被贬至英州。在苏轼还未到达贬所之时,又下调令,贬至更为遥远的惠州。这个人竟然是苏轼早在凤翔做判官的时候与之拼命结交的人里面的一个。两个人曾一起游山玩水,指点江山。就是这么一位“老朋友”,在拜相之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以“讽斥先朝”的罪名,将苏轼便到了这么遥远的地方。只是这一千五百里的路途,从中原走到岭南,实在是未卜之旅。他决定把家属交给弟弟子由,并遣散所有姬妾,只与朝云和两个小儿子一同前往。
朝云,便是闰之当年在杭州买下的歌女。她聪慧伶俐,善解人意,在苏轼的三任夫人中,最称得上是东坡知己。从当年的人间天堂到如今的荒蛮之地,二十年来,在苏轼众多的侍儿妻妾当中,只有王朝云做到了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相依为命。惠州这地方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每日来拜访苏东坡的朋友络绎不绝,大家真心相待,其乐融融,甚至苏轼在此还学起了酿酒。
他的这种状态令那些迫害他的小人们大感意外,恐慌不已。他们本以为将苏轼贬至岭南远地便可断绝后患了,可怜他们永远不明白,小人也许能够驱驰君子的身躯,但决不可能驱驰他的灵魂。
他们决定变本加厉,将苏东坡贬至海南岛上的儋州……
儋州,今海南岛内,这一次真的是要远渡重洋了,贬谪地竟然到了中国的本土之外,这也足见那些当权小人们是黔驴技穷了。儋州的生涯对于六十四岁的苏轼来讲,是非常难挨的。夏天炎热潮湿,秋天又多狂风暴雨,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但是当地的人民对于苏轼敬仰有加,人人争先善待这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渐渐地,随遇而安的苏东坡又找到了新的乐趣,他开始采摘草药,研究起医学来。由于当地难得好的笔墨,于是他又开始兴致勃勃地自己动手制墨了,只是手法实在不太高明,据说差点将自己的房子付之一炬。
苏轼就这样过了三年,公元一一零零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终于离开了这座天涯海角的孤岛,北上大陆。临行前留下诗篇,其中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句,慷慨豪迈,六十五岁的苏东坡,底气依然十足!苏东坡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回来的!他所到之处,当地百姓均夹道迎接,欢声雷动。
公元一一零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病逝于常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政务电话公开栏
教体系统“四风”问题监督举报电话:38298408
入学招生、学籍管理:38298489
收费政策、学生资助:38298773
教师招聘、资格认定:38298766
民办教育机构设置:38299668
教育乱收费、违规组织学生有偿补课举报投诉电话:38298388、38298408
东坡教育:投稿热线
为了更好的让家长和学生了解您的学习以及学习环境,各学校老师可以自行向本平台投放校园新闻稿件。
QQ:304865285 验证时请注明“东坡教育”
mail:304865285@qq.com(尽量这个) msfangxu@126.com